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理

【心理健康】心理学有一种防御机制叫做:内摄性认同

小蜜蜂 2024-04-12 19:57:35




焦虑是被压抑的冲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个体为了保护自身,会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策略和应对方式,称为“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防御机制中的内摄认同,以及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

什么是内摄?

内摄,是一种心理过程,简单来讲,就是将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关键步骤。当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时,我们的感知觉、记忆和整合功能共同作用,构建了一个关于他人的内在形象。换句话说,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记住所看到的信息,并在大脑中组织这些感知觉和记忆,从而形成一个“客体表象”。

简单的说,内摄性认同就是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

内摄性认同 心理学背后的原理

1

外部信息转化为内心世界的桥梁

当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时,我们的感知觉 、记忆和整合功能共同作用,构建了一个关于他人的内在形象。这个表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他人的认知基础,还成为了我们想象和情感的焦点。内摄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记忆和整合外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2

塑造认同与情感基础

内摄机制为与重要他人之间建立了原始性的认同,就像幼儿能够有意识地模仿双亲之前,他们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与父母“融合”了。这种融合正是内摄机制在起作用。

育儿领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6个月以内的婴儿,父母怎么宠都不会宠坏”。因为在6个月之前,婴儿的心理尚未与重要客体分化开来,他们与主要养育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在这个阶段,如果母亲能够给予婴儿充分的关爱和 照顾,婴儿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的形成,正是内摄机制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体现。通过内摄,个体与重要他人建立了原始性的认同,形成了积极的或消极的自我认知 和情感基础。

3

从“受害者”到“施暴者”的转变

当内摄机制被不当使用时,会形成病理性内摄现象也就是“与攻击者认同”。在恐惧或受虐的情境中,个体可能会努力吸纳施虐者的特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痛苦。这种心理转变的基础是潜意识中的愿望:“我不是无助的受害者,我才是施暴的强者”。病理性内摄在多种心理疾病中都有所体现,但在施虐、暴虐及冲动控制障碍者中尤为显著。深入探索一些暴力刑事案件 嫌疑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幼年时期曾遭受残酷的暴力对待。这样的经历可能促使他们学会了以施暴的方式来获得存在感和控制感。

4

失去所爱,失去自我

内摄与某些抑郁心理之间存在一种深刻的联系。当我们与某人建立深度依恋关系 时,我们倾向于将对方的特质和形象内摄到自我身份中。这意味着,如果失去这个依恋对象,我们会感到失去了一部分自我,使得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失去他们就像是从自我中剥离了一部分。如果个体在失去所爱对象后,无法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与内摄的映像分离,他们将持续感受到被贬低、无价值、被遗弃和被剥夺的痛苦。这也是为何丧亲之痛和失恋之苦如此难以承受的原因。

结论:内摄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记忆和整合外部信息, 简单的总结就是內摄就是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好学好,跟坏学坏的“始作俑者”。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郭学良

稿件来源:享心理

本文标题:【心理健康】心理学有一种防御机制叫做:内摄性认同

本文地址:http://www.128870.com/xinli/207615.html

本文阅读149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酷生活网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