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减肥

谨防“速瘦”“躺瘦”风险 透视“减肥陷阱”

小糊涂 2024-05-13 14:28:11



减肥“神药”无资质,“减肥营”良莠不齐,“小作坊”吸脂手术致死致残……近年来,减肥相关产品与服务形成巨大市场,也伴生出不少乱象。有哪些陷阱需要规避、治理?怎样科学减重?

“减肥大军”遭遇“减肥陷阱”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数十种疾病的高危因素。”北京医院普通外科减重团队主任医师曹祥龙表示,“外在形象”和“内在健康”是大家加入“减肥大军”的主要原因。

“我参加的堪称‘夺命’减肥营。”江西南昌市民张先生说,2023年11月,他通过网络广告参加了一家健身训练营,遭遇的却是严重“图文不符”的硬件环境和当起“甩手掌柜”的教练。

“低血糖学员晕倒后,工作人员翘着二郎腿,完全不关心学员健康状况。”张先生说,无论学员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如何,教练都会让大家每天训练数个小时,缺乏必要的健康监测和指导。

一批类似“减肥营”良莠不齐,有的缺乏培训资质和营业执照,有的后续增加隐形收费、乱收费,有的伙食质量与食品安全堪忧……

除此之外,针对一些人急于“求瘦”“躺瘦”的心态,市面上还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减肥产品,隐患丛生。

早就被我国禁止使用的西布曲明,有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风险,但屡禁不止。山东省市场监管局近日公布的2024年首批民生领域典型查办案件中,就有一批涉嫌生产销售非法添加违禁药品西布曲明的减肥产品,涉案货值520余万元,销售人员遍及六个省市。

一些“网红”以记录减肥之名,行推荐带货之实,而这些“网红神药”可能并无资质。还有一些美容整形“小作坊”,违规施行吸脂术、神经阻断术等,导致出现患者伤残甚至死亡事件。

治理瞄准“关键点”

消费者及时辨别风险“套路”

面对减肥“生意经”乱象,如何治理?中国消费者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皮小林认为,当前我国减肥产品及服务市场需求大,横跨食品、药物、卫生与体教等多个行业,治理减肥市场乱象需瞄准关键点,包括加强网络平台内部监管等。

“比如,可将相关‘产品推荐’定性为广告,进行显著提醒。再如,有些产品明确属于药品,部分减肥方式带有诊疗性质,若涉及非法销售、非法行医,建议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从严处理。”皮小林说。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对于减肥训练营及一些美容院开展的减肥瘦身服务,合同承诺的内容如不能兑现,则构成合同违约。但在实践中,很多商家并不会将宣传承诺在书面合同中进行明确约定,消费者如果也没有及时保留证据,会导致维权难度较大。

除了加强监管执法,消费者也要提高健康素养和辨别能力。

赵占领提示,消费者应做到“三要”来规避风险,包括要签订服务合同、看清协议条款,特别是涉及减重效果的内容和商家免责条款。

杜绝减肥药

手术等超适应证滥用

除了传统减肥手段,近期,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在减重方面的应用备受关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介绍,其所在科室门诊每年接诊减重治疗患者近2万人次,“其中有不少人为了减肥,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超适应证使用处方药。”

陈伟表示,肥胖本身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通过营养、运动、治疗实现综合干预,单纯通过药物实现“躺瘦”存在极大风险。

如何看待“用药减肥”?北京友谊医院普外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介绍,这类药物都是处方药,意味着用药前需由专业医生进行检查评估。专门用于减肥的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目前在我国获批的有两款,其他正进行临床试验、并未正式上市的,需杜绝自行从网络渠道购买、注射。

如何看待“手术减重”?张鹏表示,对于中、重度和极重度肥胖症病人,以及已经合并肥胖引起的代谢异常的肥胖症病人,可以考虑手术治疗。除了能有效减重以外,还有助于缓解代谢疾病,但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找专科医生进行治疗。

来源:新华社

本文标题:谨防“速瘦”“躺瘦”风险 透视“减肥陷阱”

本文地址:http://www.128870.com/jianfei/212011.html

本文阅读52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酷生活网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