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理

读《红楼梦》有感(读《红楼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小馒头 2023-12-11 14:52:22

读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思考,借鉴,而这种过程本身就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有一定的想法,并不是随便乱读一气。即便是随手翻翻,也不是毫无选择。有人主动买书,买了感兴趣的书,搞文本细读;有人借了书来读。匆匆忙忙读完,赶快还回去;有人见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看似随意,其实还是有所选择。人在寻找书,书也在寻找人,或者说书在静等赏识者,静候知音。

读者选择一本书,一定和自己的认知能力有关系,和自己的兴趣有关系,也和自己的钱财地位等有关系。读书的目的很多,有增长知识和才干的,有消遣的,有搞研究的等等,不管目的如何,只要读起来,就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会产生很多新鲜的认知。不过,很多读者看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认知。交流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也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一般来说,人们读书总是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字来读,而不是注意书中的每个细节。人们只能看到书中一些片面的东西,却并不能全部认识书中的所有知识和观点,不能注重每一个细节。如此一来,读者就成了“盲人摸象”。

读者认知水平有限,都有认知局限。不仅读者有认知局限,所有人都有认知局限。人们的认知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不断探索世界,不断更新认识。即便如此,人们的认识也是各个不同,并不能简单统一起来。人们有个性,也有自己的认知水平。读同样一本书,人们会看到书中自己需要的东西,叫做各取所需,却不会在沟通前产生很多的共同认识。认知能力有限,限制了人们的阅读行为,以至于读了同一本书的人在一起谈感受,却产生不同的认识,还有人怀疑读的不是一本书。



读书以后,人们会产生思考,或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思考,却往往跑偏。因为人们阅读的时候就已经各取所需,只是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些知识,却不会统观全局,即便有人认为统观全局了,也不一定真的认识全面,而是认识相对全面,甚至和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建筑在片面认识基础上的读书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也就产生了千奇百怪的效应————人们理解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同样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只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而这种喜欢是潜意识的喜欢,并非有意选择。

当然,选择图书的时候,有一个有意的过程。人们会有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选择专业书来读,选择不得不读的书来读。阅读第一遍,有一遍的感触;阅读第二遍,有第二遍的感触。如此阅读下去,似乎常读常新。尤其是名著阅读,经常出现常读常新的情况。人们并非没有其他的书来读,而是要精读,细读,还要仔细玩味。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们经常做文本细读,要读遍《红楼梦》中每一个字,也要读遍脂砚斋的批语,算是一种仔细研究了,但还是经常漏掉一些东西。毕竟,《红楼梦》拥有庞大的知识架构,拥有前后相连的一些情节,叫做“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不是一两个人能够研究透彻的,即便做了文本细读研究,也不一定能弄清楚怎么回事。当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研究曹雪芹生平的,有研究内容的,有研究情节的,有研究结构的,有研究里面的建筑或美食的,有研究爱情心理学的等等,简直是五花八门,但研究者想看到什么,就会真的看到什么。似乎伟大的名著成了一面映照社会人生百态的镜子,人们想在里面发现什么,就能发现什么,而不会发现太多其他的东西。

或许,读者还是太自信了,甚至自恋,只是盲目相信自己的学识,或者相信自己的能力,却并不知道书籍本身的知识蕴藏量有多大,也不知道除了书籍反映的自己的认知,还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却并不能做深入探讨和研究,而是轻松带过,只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来看。如此一来,所有的阅读就都成了片面的认识,也都成了误读。由误读基础上产生的误解更是不可靠,也不值得到处宣扬。



读书可以丰富认知,增长才干,却并不能让人致富,也不能获得权力。需要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获得好的结果。只是读死书,死读书,确实长进不大。而自认为书中的知识是千真万确的,就很容易被书本限制,被书本迷惑,也就失掉了个人的精神。读书可以皈依,但更重要的是怀疑,是全面看问题,不断读书,不断扩大认知范围,不断思考,不断看清世界的真相,也就真的智慧起来了。

本文标题:读《红楼梦》有感(读《红楼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本文地址:http://www.128870.com/xinli/190526.html

本文阅读82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酷生活网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