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理

【心理健康】如何与孩子谈生命?

小老虎 2024-04-11 15:21:41



最近世界上发生着很多不安宁的事情,

俄乌冲突持续加剧、台湾发生地震...

每一件事情都像是沉重的巨石

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人生在世,生命无常,

我们会经历无数次的离别,

难免会陷入难过、悲伤的情绪当中。

或许你曾遭遇挚爱辞世,

又或许你正面临着爱的人即将离去,

无论哪一种,都会让你感到失落,

痛苦,悲伤,孤单,

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然而在这世界上,

面对挚爱的离去是每个人生命的必修课。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使命,

也都会有离开的那一天。

纵使你已经/正在经历挚爱离世,

我想对你说:

亲爱的,你不是一个人。

哀伤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主题。

当面临至亲至爱的人即将离去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该不该告诉孩子这种离去意味着什么?

当孩子明白生命离去的真正意义时,作为家长,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会承受而不至于崩溃?

相信这期家长课堂可以给您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地认识这一过程,

支持自己的同时也支持孩子

更顺利的度过一段艰难的时期。

01哀伤是什么?

哀伤是指丧失带来的自然反应和感受丧失包括人们面对死亡、分离、失落或者重大变化等。

当人们面对重大丧失会产生强烈的哀伤,如:

亲人、朋友辞世

亲近的人罹患重大疾病

分手或者关系破裂...

相比以上重大的丧失,还有相对小点的丧失也可能产生强烈的哀伤情绪,如:

生病

宠物去世

搬家、离乡

转学

毕业


无论哪种形式的丧失,都是个人化的经历,所以不必为自己产生的情感而感觉羞愧。


无论丧失的是人,动物,关系,还是对你有意义的场景,你都是在经历丧失,因而感觉哀伤是很正常的。

02哀伤的过程

处理哀伤是需要时间的。

治愈是慢慢发生的,不可能迅速就完成。有些人在数周内或者数月内开始感觉变好;而有些人可能需要数年才会感觉变好。

无论你的哀伤经历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耐心,相信它最终会好起来,同时也允许中间经历情绪的反复。

哀伤五阶段

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了“哀伤的五阶段”。

否认:“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愤怒:“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我应该责备谁?”

讨价还价:“我愿意用....交换,使这个事情不发生。”

消沉:“我好悲伤,我都不想做任何的事情。”

接受:“我现在能平静地接受所发生的事情。”


在经历丧失后,你可能会有上述所提及的情绪,了解哀伤期的情绪表现和哀伤期的五阶段,能帮助你意识到这些反应都是正常和自然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以上的阶段和情绪,你也不需要为了治愈而经历哀伤的每个阶段。每种哀伤都是因人而异的。

03哀伤期的具体反应和表现

哀伤情绪是包括许多具体的情绪,比如悲伤、愤怒、想念、内疚和恐惧等。

丧失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人们,当人们经历哀伤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的反应:

01

心理表现

震惊和逃避——也许会感到麻木,很难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或者极力否认丧失的存在。

悲伤——也许会感到永无止境的悲伤、空虚、失望、怀念或者深刻的孤独感。

内疚——也许会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或者没做过的事情感到懊悔或内疚。也许会对于某些感受感到内疚(比如,当生病很久的人去世了,会有解脱的感受)。

愤怒——即使丧失是其他人的错误,自己仍会感到愤怒。当失去心爱的人,可能会迁怒于自己、命运、医生甚至抛弃过自己且已逝去的人。

恐惧——也许感到焦虑,无助或没安全感。甚至会引起惊恐发作。心爱人的死亡还有可能会引起对自己对死亡的害怕或者感到很孤单,因为害怕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承担了。

02

生理表现

哀伤期不只在心理波动的过程,生理上也会有所表现,比如:

疲惫

失眠

免疫力下降

体重下降或者体重上升

疼痛和酸痛

记忆力下降

以上都是哀伤期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当我们发现一个人在哀伤中,不要要求他马上从哀伤的状态里走出来。

04怎么样面对和处理哀伤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哀伤,使自己的生活能够继续向前。

下面提供几个常见的治愈小贴士:

1

就在情绪里待一会吧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大的命题之一。

人在面对亲友的离去时,产生的情绪冲击和张力,是很大很大的。

它意味着我们再也无法见到对方,意味着想跟ta分享的话无法诉说,意味着我们再也无法制造更多的回忆。

在这个重大命题面前,我们不必立马走出来,也不必急着做些什么。

给足自己时间,也给足孩子时间,慢慢地为逝者哀悼、慢慢地向逝者告别。

给足自己空间,也给足孩子空间,去大哭一场、两场、三场,都是可以的。

情绪低落是可以的,不停地掉眼泪也是可以的。

我们可以陪着孩子,共情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同情。

(共情与同情的区别,可以戳下面的小视频哟~)

这些,都是一个“哀悼”的过程。

在“哀悼”当中,我们不仅仅在跟逝者告别,也是给自己和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去面对这巨大的丧失感。

2

做好告别

对于一个告别者,最好的状态是拥有一个清醒的告别过程。

有这样一本丹麦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讲的是一位爷爷突发心脏病猝死,死后,他舍不得自己的小孙子奥斯本,就变成了幽灵,在夜晚来到了小奥斯本的房间,小奥斯本见到爷爷后非常惊喜,每天晚上都和爷爷玩耍,他看着爷爷从墙壁上穿来穿去,听爷爷发出幽灵的叫声,但是爷爷很不开心,他说他死前忘记了一件事。

小奥斯本努力地帮爷爷回忆他忘了什么事,他们想起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想起在花园里种过一棵大树,想起一起去看电影看到最后呼呼大睡,最后,爷爷突然想起来,他对小奥斯本说:“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

“再见!”爷爷和小奥斯本都哭了。

即使是大人,看到这样的绘本内容还是很感动。我们经历过亲人、朋友的死亡,可以感受到离开的痛苦,我们害怕孩子承受不住这样的痛苦。

但是请大家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有权利知道自己爱的人的事情,哪怕是离开了。所以,请让他们好好地做一场告别。

3

世事总是无常的,它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

作家梁文道曾说过:

人们都知道世事总是无常的,譬如疫情的肆虐,就很好地说明,什么是无常。

也许一个转变,就会让原本习惯的状态、熟悉的环境都不再存在。

无常,充满着不确定性,更会让人感到无可奈何。尤其是亲人的离去,更会让我们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局限和不可控。

但无常的变故也好、亲友的辞世也好,既然已经发生,我们可以试着去赋予它们意义。正因为生命有起点,也有终点,才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

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我们要鼓励自己,更要鼓励孩子,

尽兴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无常,提醒着我们爱别人,更提醒着我们要从此刻起,好好爱自己。

4

向他人寻求帮

哀伤的痛楚会让我们逃避他人。

他人的支持对于治愈是至关重要的,即使我们很难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让他人与我们一起分担压力吧,

不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和每个亲朋好友都诉说着自己的丧失,

我们只需要和自己信任的、感到安全感的人倾诉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不要将自己隔绝了。

更不要让孩子将自己隔绝了。

当你发现自己或孩子处于以下的情况时,可以考虑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感觉生活没什么值得留恋

想要和爱的人一同离开人世

责备自己没能阻止丧失(事情)的发生

超过几周感到麻木和与他人断绝联系

经历丧失后,比较难信任他人

不能够正常地过日常生活

05 结语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旅程,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死亡一定会到来,但死亡并不是终点。人类的生命长度有限,而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确是自己把握的。在清明时节前后,请带着对亲人的怀念,用心聆听亲人对你的期待和祝福,愿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珍惜与在世亲人的当下,善待自己和他人,并过好每一天。

如果你有什么想对另一个世界的ta说的话,可以选择留言的方式进行传达,相信ta一定会听到你的声音(*´︶`*)!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李 洁

稿件来源:省初心苑

本文标题:【心理健康】如何与孩子谈生命?

本文地址:http://www.128870.com/xinli/207448.html

本文阅读64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酷生活网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