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

广东回南天祛湿防潮(回南天祛湿防潮,药食同源养生方法)

小老虎 2024-02-02 12:20:41

从前两天开始,广东多地开始出现回南天现象,不少人表示,到处湿哒哒,浑身难受。根据最新的天气预报,这波回南天后还将迎来湿冷天气,所以,祛湿防潮就是这段时间的养生重点了。

众所周知,回南天一到,地板窗户、墙壁都湿漉漉的,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滑一跤。洗好的衣服晾在阳台上好久都不干,还好像越来越湿了,食品放了几天就发霉了……这种感受,北方人可能不理解,然而广东人深有体会。

什么是回南天?

回南天其实就是天气返潮的现象,一般出现在春季的二三月,华南地区春来早,冷热气流交锋,弱冷空气走后,强大的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在偏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就容易产生水珠。


回南天,既要防外湿,也要祛内湿

中医认为,湿邪为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引起。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多由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温煦,导致水湿停聚引起,即所谓“脾虚生湿,水湿内停”。

不少人起初可能只是外湿,但错饮了过多清热解毒的凉茶或汤药,或食用了过多的生冷食物。祛湿不当反伤了脾胃,导致脾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湿滞内生,误入恶性循环。

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其病缠绵难愈。防治湿气,既要预防外湿,也要防止湿从内生。

防外湿

预防外湿,首先日常生活要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下雨天减少外出;洗完澡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不要穿潮湿未干的、不通风透气的衣服,避免外部湿邪侵入身体。

当室外一片雾气朦胧的时候,尽量关闭门窗,不要让外面的湿气进入室内。在门口铺上小地毯或地垫,既吸水又防滑。

其次,就是要把室内的湿气除掉。可以用排气扇把室内的潮湿空气排出去,这就是中医说的“以风胜湿”的道理。也可以用抽湿机或空调的除湿装置,在湿度非常大的时候,抽湿几个小时可以发现抽湿机的底盘有满满的一盆水。

祛内湿

健运脾胃是祛内湿的关键。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具有运化水谷和水液两个方面功能。对于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湿气重势必导致脾胃负担加重,出现脾失健运、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等情况。

脾胃虚弱者,应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祛湿,多用瘦肉党参、山药、黄芪、大枣煲汤,可健脾胃,补虚损。

此外,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器官代谢,增加水液代谢,加速湿气从汗液、小便中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打球、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都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的简单有效方法。

总的来讲,固本强基,外防湿邪,内强脾胃,既避外来的湿气,又除内在的湿热,才能安度“回南天”。


常用的药食同源祛湿汤料

广东人喜欢煲汤,以下重点介绍几味常用的药食同源祛湿汤料,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单用,或排列组合地换着用。

薏苡仁

味甘、淡,性凉,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等功效。如果是用于寒湿者,建议用炒薏苡仁,这样它的药性就变微温。

五指毛桃

味甘,性平,气味清香,具有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的功效,广东地区民间常用来煲汤。五指毛桃补气而不燥热,祛湿而不伤正,药性温和,补而不峻,十分切合肺脾气虚体质人群“虚不受补”的体质特点。

很多少数民族也把五指毛桃作为一味常用的保健药材,认为它能益气固表,健脾胃,它尤其适合体质虚弱、容易感冒、过敏性鼻炎的朋友们。

砂仁


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作用。砂仁为醒脾调胃要药,寒湿气滞者尤宜,亦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砂仁以广东阳春地区产的品质最佳,简称“春砂仁”。

荷叶

味苦、涩,性平,具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荷叶中的生物碱有降血脂作用,常用于肥胖症的治疗。此外,有研究称荷叶中的化合物,可以减轻血管壁的损伤,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可帮助预防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发生。

芡实

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

土茯苓


味甘、淡,性平,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作用,是广东凉茶、煲汤常用的中药。天气湿热时可以用土茯苓煲汤,不仅可以抗炎止痛,还可以抑制尿酸形成。无论是痛风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均适宜。

茯苓

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且药性平和,去邪不伤正气。临床常用治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病证。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衰老等药理作用,实为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

赤小豆

赤小豆,其性平,味甘,李时珍称之为“心之谷”,能滋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呕和清热解毒,是祛除水湿时常用药膳之品。

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中医认为,白扁豆具有健脾祛湿,和中消暑的功效,且其甘温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白扁豆若经炒制,则香气溢出可使健脾止泻作用增强,因此临床上使用的大都是炒白扁豆,常用于脾虚湿盛,食少便溏,呕吐泄泻;以及妇女脾虚湿盛,湿浊下注,白带过多等症状的人群服用。

明·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能止泄痢,消暑,暖脾胃。”

冬瓜

味甘、淡,性微寒,具有利尿、清热、化痰、生津、解毒的功效。若体寒者想喝冬瓜汤,煲汤时最好加些生姜下去。

注意:薏苡仁、土茯苓、赤小豆等利水力较强,孕妇不要服用。

祛湿食疗

党参扁豆淮山排骨汤

材料:党参20克、炒白扁豆20克、新鲜怀山药100克、生姜3片,红枣5个、排骨200克。

做法:1.把排骨洗干净斩成段,放入沸水里焯去血水,捞出用冷水冲洗干净,放入砂锅里;2.将新鲜山药去皮洗干净切成块状,洗净党参、炒白扁豆、红枣后一起放入锅内;3. 加入适量清水,在锅中放入葱段、姜片、黄酒,先用大火烧沸;4. 待汤煮开后,再用小火煲4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气,祛湿止泻。

适合人群:平素脾胃虚弱的人更易湿邪困于体内,常表现为大便稀溏,食欲不佳,上腹胀闷,嗳反,肢体乏力,口淡无味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弱,脉沉细。

生姜砂仁茶

材料:砂仁3克,陈皮3克,生姜5克。

做法:生姜、陈皮温水煮开后再放入砂仁,水煎代茶饮,注意砂仁不宜久煮。

功效:温化寒湿,适合寒湿人群。

注意事项:便秘人群、口臭阴虚体质、内热较重等人群不宜服用。

五指毛桃鸡骨草汤

材料:五指毛桃30克,鸡骨草30克,薏苡仁30克,猪骨500克。

做法:将猪骨焯水,药材洗净,一同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后关中小火煲1个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祛湿清热。适合脾虚湿阻化热者,多见腹胀腹痛、口气重、大便臭秽、舌淡红,苔黄腻等症。

溪黄草泥鳅汤

材料:溪黄草15克,泥鳅5条,生姜3片。

功效:清热利湿,对慢性胆囊炎有辅助治疗作用。

注意:因溪黄草苦寒,湿热体质人群适用,脾胃虚寒的人慎服。日常生活中可用10克溪黄草直接泡水饮用;溪黄草味苦,怕苦味的朋友可适当减少药量。

茯苓山药排骨汤

材料:茯苓20克、山药30克、炒白扁豆15克、莲子15克、薏苡仁30克、砂仁6克、排骨2根。

功效:健脾祛湿,对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肢倦乏力,小儿营养不良等脾虚湿滞者有较好的保健作用。

南芪薏仁茶

材料:南芪(五指毛桃)30克、茯苓20克、白扁豆15克、薏仁30克、白茅根15克、山药30克、橘皮6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打碎,可代替茶饮。此乃国医大师邓铁涛健脾祛湿名方。

薏米赤小豆汤

材料: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

做法: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净,放进汤煲内,煲一个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利湿,尤适宜湿久渐欲化热者饮用。

食忌:湿气重的人一定要忌食油炸、甘甜、油腻、重口味、高热量等容易化痰湿的饮食

-End-

今天,江仔又被领导批评了

“你看看这两天的在看连300都没有!”

“就这还天天想多吃一份猪脚饭,想得美!”


真的没有人心疼江仔了吗

点亮右下角点在看【

今天的目标:300

来源:综合广东中医药、罗颂平教授工作室、潘毅讲堂、羊城晚报岭南名医、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南方+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给努力编稿的江仔点个在看吧~

今日在看目标:300

本文标题:广东回南天祛湿防潮(回南天祛湿防潮,药食同源养生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128870.com/yangsheng/197629.html

本文阅读145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酷生活网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